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产品创新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吸引了成都伟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等八十余家企业代表参会。新区财政金融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个人财富投向长期养老金融产品,真诚地希望新区金融机构以级新区的胸怀,更充分地发挥商业银行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围绕新区产业发展,为优化消费结构、稳定双循环发展格贡献力量。
来源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1年第9期
原题 |《以生态银行模式服务居家养老的创新思路》
走向共同富裕,优化产品模式和产品供给,是我国2035年发展目标之一。的十九届五中首次提出把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出“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对涉外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希望新区企业用好各类金融产品、用活市区各级金融政策及金融资源,加税收、社保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为新区加快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注入“源头活水”。活动现场,发展慈善事业”。近期,农行成都分行国际金融资深专家与农行成都分行普惠事业专家先后进行了以《外贸外资企业投融资政策及案例分享》《中小企业融资解决方案及案例分享》为主题的分享,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及宣布全面放开三胎政策,针对涉外企业跨境业务管理、跨境实务、跨境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线上类融资产品、轻资产企业融资产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成都耐视特科技有限公司财务经理罗永飞表示:“我们公司2019年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最普遍担忧的问题,时间不长,诸如:总和生育率低至1.3、放开三胎可能没有效果、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人口回声效应对人口结构趋势的影响等。其中,焦点问题是:人口加速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面对人口结构的新形势,当前社会养老保险的现收现付制存在可持续性危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尚未有效健全。如何让各类养老储备保值增值,关系到人口红利期的储备在人口老龄化后是否还有相应的购买力。我国三支柱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养老金体系中的作用,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金融发展迟缓。随着居民寿命的延长,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产品创新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融,引导个人财富投向长期养老金融产品,真诚地希望新区金融机构以级新区的胸怀,更充分地发挥商业银行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围绕新区产业发展,为优化消费结构、稳定双循环发展格贡献力量。本文围绕人口老龄化新形势,基于对当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现状和问题的总结,提出了依托生态银行模式,推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生态体系的路径思考。
1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
在养老金融领域,商业银行所扮演的角色从之前单纯的资金托管机构逐步拓展到养老理财、养老贷款、养老卡、养老网点等多项综合化服务,并逐渐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通过养老学院、养老俱乐、医疗专家预约陪诊、法律咨询等形式,提供场景式增值服务,将金融服务深入渗透至养老产业链,提升全链路客户黏性,打造服务老年人全方位需求的养老生态圈。
当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主要做法
一是企业年金计划。分型银行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介入养老金融,并获取企业年金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资格,抢占养老金融市场对公业务的市场高点。同时,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职工养老服务需求,分银行推出了企业年金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规模小、专业人员缺乏、单独建立年金计划成本高等问题。例如,分银行推出了弹性养老金融产品,企业员工可享受量体裁衣式的福利选择空间,为企业提供运作灵活的弹性养老及福利管理方案,为中小企业职工提供养老金管家服务。
二是打造老年专属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多根据老年人注重资金安全性等需求设计,兼顾安全性和流动性。例如,分银行为中老年客户打造了创新储蓄产品,可以急用可取、通存通兑、提前支取智能分段计息、到期自动转入借记卡备用金;另一款存款类产品,起存金额越高,享受同档次利率也越高,且存款时不必约定存期,支取时按实际存期所对应的利率档次整段计付利息。
三是发行老年专属卡。一些商业银行为老年客户发行了专属银行卡,通过专属卡的专属服务增强老年客户黏性。如某银行面向50岁以上客户推出专属卡,打通理财服务、支付结算、增值服务、商超优惠等多重领域,开辟国债购买专窗绿色通道,开通“亲密付”功能,自动帮缴水电煤各类费用,一站式解决生活费用缴存困扰。
四是养老住宅按揭服务。分商业银行推出“养老按揭”业务,以为抵押,向借款人分期发放用于养老用途的贷款,借款人可以选择每期只还利息,到期再还本金,如果借款人到期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则按合同约定处理抵押物。
五是尝试打造养老金融生态。依托养老卡、养老储蓄、养老网点等基础产品服务能力,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场景化增值服务,通过对养老产业链的更深渗透,打造一套养老金融生态体系,满足客户全方位的养老需求。例如,分银行尝试银行将社区银行与居家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其推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为老年客户提供存款安全保障、法律顾问等基础增值服务,以及专家预约挂号、全程医导、保险保障、私人律师等专属服务。同时,以老年学为蓝本,在进行金融科普、防诈骗讲座的同时,组织中老年人开展书法、太极拳、摄影、剪纸等康养活动。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的现存问题
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内发展时间较短,自身所具备的竞争水平与保险、基金等同业存在一定差距,在客户满意度、服务集成、个性化等方面存在制约养老金融发展的多种因素。
一是养老金融客户满意度不足。“数字鸿沟”使得在新型金融服务中老年客户被边缘化。很多老年客户学能力变弱,加之生理能力退化,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和接纳新的业务办理方式。电子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实际导致了商业银行对老年客户服务的弱化和边缘化,老年群体不论通过电脑终端还是手机终端使用互联网的水平都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群体。同时,分银行网点在软硬件设施方面对老年群体也缺乏关照。银行ATM机和VTM机的字号普遍较小、页面跳转速度较快,给老年群体使用并办理业务造成一定的障碍。
二是养老金融业务管理碎片化。目前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分布较为分散,既有传统的针对社保机构的存款业务、社保资金代理业务,也有新型的社保资金的资产托管、账户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分银行对养老金融的统筹协调不够,养老金融业务管理呈碎片化,制约了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养老金融布与金融同业存在差距。当前,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市场上主要集中于养老金的管理和养老产业的信贷业务。但是,保险机构早已开展B端、C端、G端的协同布,涉足养老地产、养老社区、老年养生等产业,提供多类型、针对不同群体的高附加值保险和理财产品,涵盖生活看护、医疗康复、护理保险、日常缴费等各种老年需求。而商业银行目前在养老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业务发展模式较为限。
四是产品服务针对性不强。目前,国内知名保险公司均了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其能够为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信托公司推出的资产管理、债券计划等均包含养老金融产品类型,其比较适合开展中长期投资活动;基金公司推出生命周期型基金,最终目的即是为老年人群长期稳定收益提供强保障。但是,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推出的产品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在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高情况下,无法占据优势发展地位。
五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是对未来潜在客户的争夺。由于社会养老保障普及、老龄化和少子化新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原因,人们对养老和健康等方面的预防性动机提升。商业银行虽然处于自身行业声誉和地位,对分老年客户有着较好的黏性。但是,随着互联网无孔不入地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青年一代受网络影响更深,对互联网平台有天然的亲近感,一旦这一群体普遍进入思考养老问题的年龄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首选渠道或与互联网平台密切相关。相较于头互联网机构,商业银行起步稍晚,若不借助金融科技的逆势而起,则会在未来养老金融市场中面临来自“供与求”两方面的压制。
2
以生态银行模式服务居家养老的创新路径
人是第一要素,人口新形势和未来趋势将极地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信贷结构。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数字经济的冲击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在很程度上正在重塑全社会养老生态体系,居民的需求多样性、阶段性、小众化倾向明显,对包含制造业、服务业在内的全社会整个价值链产生冲击,进而由对私到对公,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信贷结构。目前来看,尽管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各行业都积极投身到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供给中,但总体上,发行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数量较为有限,而且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也较为严重。此外,现有的存量养老产业中分是小微企业,依然存在着盈利难、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
早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多家银行已做出了正确的前瞻性预判,针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低生育率与生育意愿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例如某股份制银行提出了“压力一代,养老一族”的发展重点方向。在人口新形势下,银行应积极总结提炼同业先进实践经验,加快构建“养老一族”生态系统,以生态银行模式服务居家养老,从客户需求出发,聚焦养老、医疗、教育等生态,与生态伙伴协同挖掘细分领域痛点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产品谱系,构建敏捷产品工厂,与生态伙伴协同做做深养老金融服务,打造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能力。
与生态伙伴协同构建居家养老生态体系
2017年2月,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年末,将面向居民全生命周期建成基本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系统用,在国内至少100个示范基地,培养至少100个发挥示范作用的产业领军企业,建立多个优秀的服务品牌。从目前情况来看,该计划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基于此,银行可以与地方卫健委、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养老机构组成生态合作联盟,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生态。
通过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借助智慧城市浪潮,主动融入针对个体、家庭与老龄人口开展的养老公共服务之中,并将相关定制化产品服务向高净值和中产家庭的中年群体渗透。进一步地,以生态银行模式开展居家养老金融服务,以“银+保+医”综合产品与强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积极打造智慧养老网点,实现“线上+线下”“人工+智能”“金融+非金融”的有机融合,延伸养老金融服务内涵。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机器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成果,探索金融科技在居家养老场景中的应用方法。一方面,通过数字化可视平台(如手机App、智能穿戴装备等),为居家养老用户提供便利、平等、优质的管家式健康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系统的整合,推动健康医疗产业链价值提升,实现金融、生活、医疗等场景覆盖多元、广泛、无感。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定制化组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组合
应进一步拓宽养老金融产品组合、客户服务和经销体系,立足于现存区域、收入、惯等方面差异的实际,一方面满足中高净值客户财资管家需要,另一方面提供服务于普通群体的个人养老财务计划,通过优化产品和服务结构,促进不同层次养老金融体系的生态化构建。特别是,应推动养老金融业务在区域、客户以及产品三个要素的协同发展和组合管理,认真研究在特定区域、对特定类型客户群体应提供哪类产品或其投资组合,打造智能财富顾问,根据客户画像和客户资产配置进行智能诊断和配置计划。
例如,基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外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监管要求、销售渠道、内控风控等因素,在动态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可探索通过智能投顾向一线城市、中高净值、中年客群推广钩子产品组合包,形成以止盈类、止损类理财、反向按揭产品为主打,以健康险、长期护理险、固收基金为辅助的金融产品体系,根据具体客户风险偏好安排资金投向比例,并与生态伙伴协同推出日间照护、健康、老年学等居家养老非金融服务。这类型产品服务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中高净值客户流动性期限需求、财富保值增值需求、风险理财需求、养老健康需求,加之健康保险产品和日间照护等非金融服务的附加,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组合,并不断迭代进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把握好不同类型社区养老金融的差异化需求特征
银行应当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区,打造特色化微型养老生态体系,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服务。面向中高端社区,可以侧重推荐额存单、贵金属、本外币理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对于老旧小区、接合及县域社区,应更加贴近小额信用贷款、存款、理财等基础业务;对于养老社区化生态的打造,则应考虑老龄人口比重较高的居住密集区,结合周边商圈、市场和园区的特点,将商户日常结算、小额短期融资及咨询服务等对公零售业务作为主体进行营销推广。
同时,银行应加入智慧社区的工作之中,与基层街道办事处加强联系,将下沉社区的养老特点打造成社区集成服务中心,充分促进社区周边商圈和社区居民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并实现“社区物联网平台+智慧物业管理+电子政务平台+生活服务平台”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真正为业主、物业和地产商提供全平台、全生态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基于智慧社区平台将其周边各类商圈、产业链、产业链进行整合,实现“圈—链—平台”业务发展模式。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供职机构意见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