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漫游 北京报道
随着“双减”政策正式实施、教育严查“隐形变异”校外培训行为持续落地,被调研银行数量、次数等均远超去年同期水平。具体看来,对教培资金的监管也提上日程。
分地区从“支付行为”的源头出发,苏州银行(002966.SZ)被调研次数最多,积极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达30次;其次为、、分别被调研次数达14次、13次、12次。从受“欢迎”程度看,多家银行亦对此加强了业务创新。
不过,被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在内的210家机构调研,业内人士坦言,无锡银行也吸引了105家机构前来调研。从调研内容看,目前资金监管还存在难点,银行资产质量、零售业务发展、负债端成本控制等是机构调研的重点。此外,主要是教育资金的支付并非是一次性的,中间业务、财富管理以及数字化转型等也是机构关注的方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而是随着教培机构义务履行而交付的持续易,机构调研热度上升反映市场对银行板块的关注度升温,涉及分期解冻资金,银行板块或蕴含着潜在投资机会。对于银行股未来走势,会给银行带来个性化监管难点。并且,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教培机构转型方向及情况存在不确定性,在对教培机构资金进行监管时也尤为审慎。
而伴随着教培机构的转型,资金正在加速“逃离”教培机构。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可能成为资金的新去处,但这些领域的业务复杂度也较高,会提升银行的业务准入门槛及展业成本。
围堵“退费难” 教培资金预付款监管跑步上线
“双减”落地后,不少校外培训机构面临转型,机构“退费难”甚至因此“跑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铜陵学院经济学副教授芮训媛表示,基础教育培训的泛滥,是教育过度市场化的结果,违背了义务教育法,也不符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宗旨,资本过度注入导致教培市场的盲目扩张、无序竞争,强化监管有利于肃清教培市场,让义务教育回归公共品属性,是当前之必然。
今年以来,对教培资金监管的声音不绝于耳,而对教育预付资金监管的行为近期也加速落地。
如广州市教育近期发布《广州市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监管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将采用“第三方托管”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预收费资金监管,到达资金拨付节点时,经学员确认同意后,银行进行资金拨付。
“资金监管的根源是因为教育培训机构的类金融化发展。” 西南财经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陈文告诉《经营报》记者,“双减”背景下,在教育培训机构规模扩张受到压缩后,不断吸纳新的预缴资金维持其现金流的模式可能难以维系,最终造成类金融模式破灭,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日,北京12区公布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涉及北京地区的“监管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银行、北京银行等10余家。
其中,工商银行推出了服务教培市场的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教培云”。据悉,“教培云”平台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依托金融生态云服务,创新连接端(教育主管门)、企业端(教培机构)和个人端(学生或家长)三方。其中,教育门监管端可提供教培机构的办学资质、课程安排与资金收付等全量统计视图,实现资金严格按履约进度从监管账户向机构账户精准划拨,帮助消费者避免资金损失;教培机构商户端可提供线上课程管理与发布、线上资金收缴与财务对账、会员优惠管理与在线融资等服务,助力教培机构提升信息化办学水平;家长和学生个人端可提供报班选课、缴费退费、纠纷处理、课后评价等服务,保障家长和学生合法权益。截至6月末,该平台已与全国31个份的600多家教育主管门开展合作,服务近9000家教培机构。
此外,多地地方法人银行也对教育行业的预付款监管展开布。如江苏银行近期推出培训资金监管平台——“教培通”,推动教培行业“互联网+监管”模式更好落地,协助教育主管门有效解决培训机构挪用学费、退费不畅等问题,建立对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和教学质量的长效监控机制。
某正在研究资金监管平台的城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白名单中同时明确了这些机构的法人性质均为“非营利性”,该行在教培机构准入的过程中,也正以此为标准之一进行筛选。
教培机构转型不确定性犹在 资金布慎之又慎
“相关资金监管业务的推进,不仅可以带来纯粹的轻资本收入,还可以引流资产管理行业的资金沉淀和客户资源。”陈文谈道:“这就好比当年银行争夺互联网平台存管资金一样,实际上也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但这里也涉及到合规问题,银行有义务对于其监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模型合规性做审慎审查,防止成为分违规培训机构非法吸纳资金的帮凶。”
芮训媛认为,因为教培行业的特殊性,长期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教培行业资金要纳入银行监管,而这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适合教培资管的新产品,实现风险控制等。
陈文同时指出,目前对教培资金的监管难点还是在于支付进度和支付时间点的确定。“与对房产监管不同,房产预售资金监管解冻可以以交房等为时间点,但教育培训的义务履行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非一次性完成,理论上也应该是分期解冻,这就带来很多个性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上海地区已有机构试点解决办法。此前,上海市教育副倪闽景介绍称,为贯彻落实“双减”新政,上海从“支付行为”的源头出发,探索“银行定期划扣”等新型资金监管机制。目前,上海全市已有12家商业银行参与银行定期划扣机制的试行推广工作。据悉,该平台已有43家培训机构捐赠课程,涵盖文化学科、艺术、体育、科技、职业技能等多个行业,总课程达到1986门、总价值超过11亿元。
谈及对教育资金监管的另问题,上述城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指出,目前教培机构还处于转型期,机构本身发展前景、定位不明朗,转型后的发展是否稳健、能否坚持住,还都是未知数,银行也会谨慎进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教培机构转型,资本亦从原来的K12教育领域快速出逃。
“资本从教培行业流出是‘双减’政策及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认清形势的明智之举,教育不是商业,任何企图在教育领域赚快钱、谋暴利的做法都将破产。” 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副张家勇表示。
陈文提到,之前对于很多金融机构而言,教培分期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自教培机构出现一些跑路问题后,这一金融过度投入现象已经有所扭转。在教育新政策背景下,使得金融机构更为担心这个领域的政策风险带来的巨信用风险,资金流出成为必然;K12领域受政策冲击非常明确,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领域可能成为资金的新去处,但整个教培行业的资金流入短期可能不容乐观。
“过去,银行资金着重在K12场景发力,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教育领域的市场潜力很,但机会总是与风险并存,目前我们主要进入的机构是兴趣培养类的教育机构,而且也会选择在这一领域‘常青’的一些机构。”上述城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如是说。
张家勇认为,下一阶段,资本最有可能进入的教育细分领域是职业教育,这是唯一鼓励资本进入的教育细分领域,做做强职业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相对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片蓝海,但也是充满挑战的激流险滩,因此此前并不被资本追捧。”张家勇补充道。
经济学家宋清辉亦指出,此前,银行等金融机构鲜少在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方向发力,主要还是由于门槛相对较高、利润回报率相对较低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