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能去到国有银行工作,就算端上了“铁饭碗”,一辈子不用发愁生计,工作稳定、工资福利待遇优厚,甚至能获得较高的退休工资,是很多人向往的工作和职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使原有的国有银行“称霸”银行系统的格正在逐渐发生改变,国有银行的社会地位也被拉的越来越低,比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抢占中城市的高端群体,地方性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正在挤占乡村市场。据此前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银行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
如今的银行业早以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的地位高、待遇优的单位了。而且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竞争,就会打破垄断,让利返利就成为了银行间竞争客户群体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而银行能提供的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利率的优惠,吸收储户的存款从而达到发展壮的目的。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各家互联网巨头也不想放过全国市场,也纷纷加入到“抢钱战”中,尤其以微信、支付宝、京东金融等巨头推出的“宝宝”类产品,给银行业造成巨的冲击,银行每年都在面临量的客户和存款的流失。
当然,银行也在不断调整业务结构,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来挽回客户。近几年常去银行的朋友应该会发现,银行在近年来,在原有普通存款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很多种利率更有优势的产品,比如活期理财、保本理财、额存单、结构性存款等,这些产品无一例外都比存款的利率高。
虽然银行为了留住客户也是费劲心思,提高利率也是把“双刃剑”,利率的提升说到底是银行成本的提高,这样也就造成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为了生存,银行也在不断提高贷款利率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受影响的自然是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实体企业拿到钱的成本增加了,但是如果企业利润没有增加,那就极有可能会出现违约风险,而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储户。
在2018年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央行近年来叫停了一批“好产品”,去年“靠档计息”不见了,“按月付息”没有了,“互联网存款”消失了,“结构性存款”叫停了。而这些在储户看来的“好产品”一个一个的都逐渐消失了,好消息是现在银行的“好产品”还有额存单和保本理财这两种,坏消息是再过半年,银行的保本理财也将“彻底消失”了。
保本理财出现在银行已经是很多年的事儿了,从早期人们不相信、不敢买,到后来的疯狂抢,保本理财做为非存款类产品,除了国债敢喊出保本保息,剩下的也就是保本理财了。而“保本”一词实际上也确实是银行喊出来的,为了让储户放心,银行是对储户承诺产品到期会刚性兑付的。
但事实上,这类保本型的理财产品也存在很的风险,翻看理财产品说明书你会发现,这类产品的资金运作也只是70%-80%投向债券、银行协议存款等固收类产品,其中还是会有10%-20%会投向股票、期权等资本市场中的,也就是即便喊着保本,但也会有出现亏损的可能,比如2020年因为债券市场的波动,导致全年有300多只保本理财出现了浮亏的情况,甚至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和损失,很多产品被银行提前终止了。
也许你会问,我的保本理财到期就兑付了,没差一分利率啊,那是因为过去即便产品亏了,银行会把损失补给储户以做到刚兑的承诺,但是从明年开始,这个承诺再也不会有了。
2018年,正是因为监管层察觉到了银行刚兑的隐性风险,银行、银保监会等委联合发布了震动银行业的《资管新规》,《规定》中明显要求银行所发行的理财产品不得承诺刚性兑付,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向过去一样承诺储户保本保息了,要充分提示储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自担风险。简单概括就是“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原则。
但是监管层考虑到过去多年时间里,银行过度依赖保本理财来吸收存款,而且储户也养成买保本理财的惯,所以,为了让银行有储户都有个适应接受的过程,央行也把《资管新规》的执行时间定在了2021年开始。但是由于2020年受到国内疫情影响,央行把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也就是半年以后的2022年。
截至目前,《资管新规》的影响显著,根据融360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份银行发行的4043只理财产品中,保本理财产品只有12只,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只有41只,非保本理财产品有3873只,也就是说5月份市场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就只剩下53只了,占比仅有1.35%。
无论从数据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来,型国有银行现在已经没有了保本理财,现在还存在保本理财的银行都是以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为主。而就在不远的半年之后,市场上的保本理财将“彻底消失”。也有很多网友感叹:银行又少了一个“好产品”,明年开始,去银行存款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