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费者报
今年双11,借机骗取钱财。晋江市民吴女士就因为轻信自己的投资可获得600%的利润,消费者又多了一项支付工具,被骗走了104万元。听直播间讲投资 600%利润令她心动了11月15日,那就是使用数字进行结算。超市购物、共享单车骑行、网购……数字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京东科技1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晋江市公安磁灶派出所接到51岁的市民吴女士报警称,双11期间有超过10万人在京东App使用数字消费。近38万个数字子钱包被推送至京东App,她在网上投资虚拟货币被骗了。今年8月份,累计订单数量超过24万笔。
为什么要使用数字?数字试点进展如何?11月9日,吴女士在一投资交流群内观看“讲师”的投资理财直播。其间一名“曾讲师”声称,银行行长易纲在芬兰央行新兴经济体研究院30活动的视频致辞中,他在一款叫作“币利”的APP上进行虚拟货币投资,对有关数字的一些疑问进行了权威回应。
为何要用数字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盈利不错,全球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去年,并在直播间内展示了他的收益。另一名“黎讲师”也接茬称,移动支付金额同比增长近25%,该APP平台已运营三年,而目前的普及率已达86%,是正规的。随后“黎讲师”又说,在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抗疫工作。
移动支付如此普及,为何还要推出数字呢?易纲在致辞中指出,当前,电子支付工具主要由私人门提供,可能存在市场分割、隐私泄露等风险。央行数字货币(以下简称CB-DC)使得央行可以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稳定。
据了解,银行从2014年起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2016年搭建了第一代央行数字货币原型,同时提出M0(流通中现金)定位、双层运营体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2017年起,银行与商业银行、互联网公司等合作,共同研发数字。2019年末,数字开始试点。今年7月,银行发布了《数字的研发进展白皮书》。“对而言,研发数字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要,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货币和支付体系运行效率。”易纲说。
CBDC如何保护隐私
目前,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是CBDC不可能完全匿名,否则就会加剧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交易的风险,损害公众利益。但也有人质疑,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导致央行掌控了太多的个人信息?
“我们高度重视数字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易纲介绍说,数字在匿名性方面采取“小额匿名、额依法可溯”的原则,在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少、必要”原则,采集的信息量少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同时,严格控制个人信息的储存与使用。除非有明确的法律要求,银行不得将相关信息提供给任何第三方或机构。此外,我国近期出台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也从立法层面加强了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
易纲指出,CBDC需要处理好隐私保护和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下一步,银行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数字的设计和使用。例如,参考现金和银行账户管理思路,建立适合数字的管理模式;继续提升结算效率、隐私保护、防伪等功能。
CBDC是否会取代现金
据了解,经过数年努力,我国数字试点已经形成“10+1”格,包括10个试点地区及北京冬奥会场景。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为560亿元。
随着普惠性和可得性不断提升,数字是否会逐渐替代现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发展差异,这些因素以及居民的支付惯决定了在可预见的将来,现金仍将长期存在。”易纲表示,只要存在对现金的需求,银行就不会停止现金供应或以行政命令对其进行替换。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和推广应遵循市场化的原则。换句话说,老百姓需要兑换多少,央行就发行多少。
据了解,我国数字在设计上除了坚持M0定位,还特别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实施中心化管理,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作为中介,为公众进行数字兑换并提供支付服务。同时,设置了钱包余额上限、交易金额上限等制度摩擦,尽可能降低挤兑风险。
CBDC能否跨境使用
目前,110多个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CBDC相关工作。数字何时能够实现跨境使用?
易纲表示,跨境及国际使用相对复杂,涉及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等法律问题,当前,数字还是以满足国内零售需求为主。
易纲透露,银行已与国际清算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及香港金管联合发起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Bridge)项目,共同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作用和技术可行性,同时,也与欧央行就CBDC的设计开展了技术层面的交流。未来,银行将继续以包容的姿态,与各国央行和国际组织探讨CBDC的标准和原则,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应对各类风险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