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的治理重点:重新平衡企业的盈利和劳动者报酬在分配里面的比例,出口10.17亿元,督促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增长60.5%,维护数据安全和产业链自主
文 | 邢自强
40年以来,进口11.59亿元,经济高速增长,增长2.89倍。7月当月西藏外贸进出口1.92亿元,在2020年末,增长79.7%,基本实现了比201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全面达到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后,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图为拉萨海关关员监管出口车辆 图片由拉萨海关提供分析数据显示,现在在经济、在资本市场历史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时刻。
在经济高增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前七个月西藏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升,和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一些共同挑战:企业越来越巨头化、贫富差距、收入差距扩,进出口13.94亿元,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再叠加最近三四年以来的中美关系的变化,增长1.9倍,全球化的黄金时代结束,占外贸总值的64.1%,变成了逆全球化;而自身面临人口老龄化,通过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也可以明确地验证。所以,当面临这挑战——治理社会问题、减少贫富差距;应对中美关系的变化和逆全球化;如何缓解人口下降带来的巨的压力的时候,决策层开始把经济治理的重点从实现小康社会阶段以增长优先,转向共同富裕阶段,力图平衡增长和安全。
首先,这里的安全是什么?安全包含了社会安全,要通过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治理社会问题来实现;也包括了数据安全,新的时代数据太重要了,数据既是新的生产要素,可能不仅仅属于企业,还有特别属性,同时它又有敏感的安全属性。因此,需要新的治理框架;还包括产业链的安全,一些“卡脖子”的科技行业和能源领域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在一定意义上,这安全比增长还重要,这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整个经济治理体系里发生的巨的变化,开始平衡增长与安全。
其次,这种框架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我们也列出三个R,即再平衡Rebalancing,再估值Reassessing,和投资重置Resetting:
(1)再平衡,意味着在整个蛋糕继续做的过程中更重视蛋糕的分配,对劳动者会越来越倾斜和有利,纯粹的资本回报和企业利润可能在蛋糕分配里面的比例在长线会有所下降,可能会对潜在经济增速有所影响,但毕竟效率不再是主导因素,这是新阶段的取舍。
(2)再估值,很多过去曾被认为爆发式增长的所谓“黄金赛道”的行业和商业模式,如果它们加剧了社会焦虑问题和贫富差距,以及和数据安全、产业链自主、碳达峰的目标相抵触,具有“负外性”特点,那么这些行业未来还会继续遇到新的强势监管举措。
(3)第三块是全球的商界、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去重新衡量与相关的投资。既然在的框架上,整个经济治理逻辑和产业政策会重置,那么全球看、投资也会存在着心态和投资方向上的重置,改变过去比较简单的照搬美国式的投资方式——投资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的平台经济,赴海外(特别是美国)上市、对标美国同类平台企业的估值和商业故事,但是这个方式显然跟经济下一阶段力主发展的方向不完全匹配。投资,也需要向与产业链自主、数据安全、环保减碳相关的行业进行重置和倾斜。打个比方,在整个全球配置的资金里面,家比较关注一个指数,叫“摩明晟指数”MSCI指数,这个指数是基于上市公司(包括在海外上市)编制的加权,互联网公司占了一半的比例,接近50%,但高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链、半导体产业链等加起来不到15%。这已经跟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很不匹配。所以全球资金对投资组合会有一个巨的重置,这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01
治理框架的转变
我现在就刚才的来龙去脉简单分析一下。刚才提到整个政策重心的转变,脉络清晰、有迹可循。实际上,三项挑战交织、数十年未有之变,共同促成了当前经济治理框架的转变:1.实现小康社会后、追求共同富裕的自然过渡;2.逆全球化寒流,中美关系变迁;3. 少子化、老龄化加快。
首先,过去八年间,高层反复强调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取得全面。全面是小康社会的KPI核心指标,其基础则是收入增长,才能使得最低收入的群体脱离贫困线,所以早在2012年,高层就坚定不移的提出了2020年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原本在去年3月份的“两会”可望宣布基本实现,但是正好赶上去年的疫情,主要任务要先控制好疫情,再实现经济恢复,所以宣布这个目标的实现有所延迟。一直等到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宣布全面目标实现,人均收入跟2010年比基本上达到了翻一番的目标。这样,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完成。
下一阶段,根据决策层的长期纲领,就是共同富裕阶段。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这段征途里,我们看到也面临着全球都面临的挑战,就是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社会问题。比如收入水平的20%的高收入群众,跟收入水平最低的20%之间的差距倍数,从2000年到2020年之间不断的扩。所以到共同富裕阶段,要平衡增长和社会公平,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讲到共同富裕,我们也理解好像有很多的不同讨论和声音,有些来自商界、来自企业家的担心:共同富裕是否意味着追求绝对的均等富裕程度?实际上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个共同富裕的目标,把沿海的发达份浙江定为了共同富裕的示范区,也发布了其2025年共同富裕的目标、初步进展和一些KPI:
从这张表可以看到,实际上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一个目标、三个抓手。一个目标,就是壮中等收入全体的规模,以浙江为例,中等收入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要达到80%。也就是说,再平衡经济蛋糕的分配,将更有利于普通劳动者——现在浙江劳动者在GDP的分配里面所占比例概是47.8%,下一步2025年的目标把它提升到50%以上。三个抓手,就是财政转移支付、社会安全保障、企业社会义务。这个过程中很显然既有初次分配政策,也有再次分配政策。比如可能会看到在调节收入分配领域,将来在财产领域,不管是房产税还是遗产税,逐步可能有一些新的税收方面的调节安排。
但是,关于共同富裕的纲领,讲到的更多是怎么扩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家庭年收入差不多在10万到60万之间的群体规模,将来要提升到占整个人口金字塔的分,呈现一个橄榄型的收入结构。这里包括很多要主动做的公共职责,比如通过做活国有企业、将国企股权转化给社保,增加分红充实社保,来增强对乡村和失业人士的医保水平进一步覆盖,让他们报销的比例能达到在职职工同等的比例。同时还包含和级统筹地方土地出让金收入,在教育、医疗和房地产等几座山上通过转移支付进行统筹,主动作为,增加公共支出、公共投入,减少老百姓的私人支出的负担。不管是在教育领域对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比如资金、人力、物力,还是对我们看到的在医疗领域,力图让老百姓在整个医保中自己要花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分70%以上可以通过病医保等方式报掉,以及在房地产领域增加公租房的比例。这些都是组成了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纲领的重要分,进一步打造社会安全网。
在这个过程中,显然需要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比如对劳动者福利的保护,对灵活用工人士的社保、养老保险和医疗工伤保险的覆盖,以及通过税收优惠和社会荣誉等方式也为企业回馈社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长线而言,的经济也会逐渐对工资和企业利润之间再平衡,但是我们看到浙江在发布共同富裕纲领时,特别强调和阐明了,不是追求均等的富裕,而是要继续容忍收入和财富水平的差异,来保护好私人企业的积极性。这个也是有比较明确的阐述。所以我认为这是第一个的背景。
第二个背景,恰逢在过去三年中美关系地缘政治的变化,使得过去在全球化阶段,可能对于不管来自哪国的资金、以什么样的架构,投资什么样的企业,包括是新经济、数据为主的企业,在海外上市,过去对全球化在蜜月期可能都是一种家共赢的手段,但是现在更重视数据安全,特别是这种拥有量数据的企业,数据的使用、保护,能不能去海外上市,是不是海外的监管层有这种可能接触审计底稿等等,这个也纳入到更高的考量。这是逆全球化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不得不考虑的安全因素。
第三个背景,去年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今年公布了数据,这次出生率的下降幅度、老龄化的速度,比此前预料的还要快,这也反映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困扰,再叠加环境问题,特别是碳排放、全球变暖,最近从德国到英国,从郑州到美国的加州,各种极端天气络绎不绝,反映了在整个全球变暖、碳排放不断增加的情况之下,应对环境持续的压力,也敲响了对于能源架构的警钟。高层从去年11月开始宣布了“双碳”,碳达峰、碳中和。
以上这四个相关的领域,恰恰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安全、数据安全、环境与能源安全,以及产业链自主安全,这是未来新的治理体系最关注的优先事项。在这个过程中,近期关于金融科技、互联网平台,甚至包括BTcon加密货币以及对碳排放、校外培训的监管举措,好像东打一棒西打一锤,实际上都是治理框架转变的重要组成分。当然,确实这种纷至沓来的监管风暴,好像让一些海外的商界、投资界有点始料未及,包括一些海外媒体也充满了片面的解读声音,但是从方向上来讲,我们刚才讲到的框架脉络定下来,试图给新经济堵漏洞、堵短板、稳杠杆,增强公平、安全和产业链自主。
如果我们对过去半年的监管新规一一逐项剖析,实际上确实存在垄断的平台巨头签排他性的协议,侵蚀了中小企业的利益;在金融科技领域,要有资本金的约束比例,金融业务当成金融来监管,才可以降低金融风险,降低监管套利。针对外卖平台等等指导意见,在保护灵活就业人员,因为现在聘的第三方等灵活员工已经数以千万计,这些是新的就业模式,但是他们基本的工伤、医疗、社会福利,以及背后平台对他们的考核机制是否造成了特别强的过度竞争、内卷。以及从7月份开始对数据类企业海外上市,包括跨境的数据安全开启了新一轮的审查,这就是刚才讲到在地缘政治已经跟过去不一样的新的背景之下,数据安全上升到了新高度。所以把这些脉络连起来,新阶段的治理重点不言自明:重新平衡企业的盈利和劳动者报酬在分配里面的比例,督促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增长60.5%,维护数据安全和产业链自主。
但是对分行业来讲,监管新规不是要把现有的商业模式推倒重来。我看到很多一些商界或者媒体的评论都会引用对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情形来说明,但教培行业的情形还是相对特殊的,对分行业来讲,目前监管的新框架不是要彻底地推倒现有的商业模式。现在是要平衡增长和安全,但是在整个2035的愿景目标里,成为全球的经济和创新的强国依然是重要目标。在过程中,决策层肯定很清楚,还是比较依赖企业家精神,依赖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私人门推动创新、维持的生产率增长。所以在树立这种新的监管框架的过程中,相信最终政策会有意识的动态调整,有破有立,试图平衡,避免过度地影响营商的私人门的信心。
02
历史监管的共性与新时代特点
这里也存在一个海外可能对政策框架的变化、决策的模式的理解不一样的问题。现在一个新的特点是新的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这是过去五六年资产国际化,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所以西方投资者对市场的参与越来越高。但对他们来讲他们似乎第一次碰到这种监管周期的变化,觉得政策的变化似乎缺乏可预见性,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仔细研究就可以梳理这种转变的框架,对很多行业都出现过监管政策变化的周期,不是第一次,记得当年早在90年代三角债治理产能过剩,高层就曾经讲过,后面也有很多官方的媒体引用过,很多行业“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针对很多行业产生监管的巨变,经常出现,背后有共性:这里总结了行业在过去二十年出现监管周期的变化。
第一个共性,都是先发展后监管。
这张图上绿色的就是处于监管比较松、比较温和,但是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的年份,这跟特定发展阶段的背景相关,比如说可以看到,2006、2007、2008年针对采矿业、钢铁等的监管变化,要克制产能过剩;2008-2010年针对奶粉行业;2013、2014、2015年针对高端餐饮和酒类的消费;2016、2017年主要是针对资本流出、金融控股鳄;2018年整个对游戏行业、以及对医药行业集采的措施,有很多的监管变化。这些都显示了在新兴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通常监管都是比较滞后的。这里的原因是地方保增长的心态,商业的机会,以及对创新的宽容,这几种因素交织,导致监管初期都是非常宽松的。直到行业经历了一般长达五年甚至更长的野蛮生长,这个野蛮生长阶段慢慢就会有特定社会问题的发酵。过去金融风险很高,最终监管层开始意识到新兴行业的问题,政策监管就快速地转向,调动各种行政资源全面加强监管,这是第一个共性,先发展后监管。
第二个共性,其实监管周期的收紧是有迹可循的。
随着早期的预警,也包含了一些关于下一步要不要出新规的讨论、起草意见,最后官方出台这个意见稿,开始实施,以及最终阶段官方释放出一个政策效果,已经达成的信号,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周期。
具体来讲,早期的预警可能就包含我刚才提到在野蛮生长了五年之后,出现了一些相关联的金融风险指标明显恶化,这个预警过程通常持续一两年。比如在这次去年底开启对科技巨头反垄断之前,社会上对平台企业二选一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对于灵活用工人士的福利、工伤、保障也引发了一到两年的讨论。
在社交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例子关于2016、2017年开始的金融清理战,包括中间也包含了供给侧去产能的战,这两者的共同背景是金融风险指标的幅度恶化,比如说2015、2016年宏观杠杆率幅飙升,PPI工业品价格连续数年处于持续通缩,带来债务风险,不得不防,在这里可以看到监管的周期幕逐渐开启。一般决策层先审议相关的草案或者发布征求意见稿,最终实施的方案通常在半年一年之后对外正式发布。
再比如最近很多人为什么数据类的企业突然不能像过去一样自由、便利、快速地去海外上市了呢?怎么突然有一个新规要审批了呢?家要了解整个监管框架变化的人就会发现,针对这些证券市场新的监管意见,是去年11月已经经过审改委的审议,当时通过的是纲,现在在今年7月初对外发展具体的意见,这跟正常的监管框架的转变程序、时间长度,比较吻合。当然了在发布了纲指引之后,各个门还会陆续推出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是第二个共性。
第三个共性,最终在监管落实的过程中,可能会看到市场跟的一些积极互动,有时也是灵活调整步伐,才能有利于新监管框架的顺利实施。
对市场来讲,当开展新的监管风暴、调整过去的监管环境之后,市场和企业可能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内逐步的学和适应新的监管框架,理解政策意图、规范商业模式。如果在这一两年内政策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进展比较顺利,就比较好,可能决策者会适时宣布主要调控取得了较的成果。比如今年3月份的两会,决策层就表示,包括去产能、降杠杆在内的金融清理等等战主要目标已经如期完成,这就显示了这是市场和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反,如果在监管框架转变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也不排除出现一些门层层加码,政策调整偏离了本意,成为了运动式,这样对企业信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和就业。一般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共性就是决策层也会适时微调步伐,同时以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有序地推进市场的变化。我们也看到过相关的案例,供给侧去产能,当时有的地方一刀切,后面也采取了更好的市场化方式,再比如去年底宣布的碳中和、碳达峰,今年年初有很多北方份包括南方一些缺电的份采取了一些运动式的手法关停并转一些产能,反而造成了上游产品的价格涨。
当然,极少数的情况之下,如果政策收紧力度过,再叠加突然有一个外的冲击,比如说2018年贸易摩擦升级的层面,或者海外出现经济危机,外需衰退,可能对的私人门的信心打击就会比较。但是有破有立,即便的监管框架不会变,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决策层可以通过降税费、加融资和财政的支持,以及深化其他行业的等等手段,增加对另一些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来对冲经济下行的风险,这是我们从过去历轮的监管框架里面可以总结的方向。
但要补充的一点是,这次跟过去比起来虽然也共性,但是也有很多新时代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伴随着经济治理方向的转变,现在转向实现社会公平、产业自主、数据安全,持续的时间不是半年、一年,而是长期框架的转变,对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也就更为深远。总的来讲,容易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扩、环境污染加、危机数据安全的一些商业模式,今后几年会受到进一步的监管约束,包括对数据、科技企业、平台经济以及对房地产的管理,看起来会继续的强化和持续;相反,跟方向比较一致的这些行业,比如说在硬件科技行业实现自主化,在网络安全行业进行更多的投资,在创新医药行业继续支持生物科技和生物医药,以及在国产的众消费品品牌,以及在教育层面的职业培训,最后就是关于新能源的产业链,这些行业仍然有望在新的框架之下获得的支持。
03
全球资本在市场配置的转变
坦率来讲,短期很多海外投资者对这一轮政策转变的框架、周期的长度和最终的目标是没有完全理解的,所以在短线认为政策造成了不确定性,所以短期内可能会压制市场的估值。
但长线来讲,经济结构的演变对投资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在共同富裕的新的发展阶段,刚才提到诸多的治理新举措,最终可能会使得劳动力报酬国GDP的比例逐渐攀升,也就是说,在整个蛋糕的分配里面,劳动者占的比例会更高,这样当然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扩,有利于长线推动消费这个所谓经济增长的压仓石,特别是面向众群体的消费、服务行业,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
在资本市场方面,我们能看到的一个特点就是,刚才我讲到的摩明晟MSCI指数,这是最重要的衡量配置的一个国际指数,它可能会面临巨的重新配置。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互联网占整个指数的一半,50%左右,我们觉得未来会幅下降,毕竟它也会跟整个经济结构更为匹配,而在经济结构里面可以看到像高端制造业升级、可再生能源的产业链、半导体的硬件科技的自主化,以及整体的众消费品牌,这些的比例现在还是偏低,应该有望从目前的水平幅度提升。这里我在图上给家展示的这一点,可以看到指数里面,互联网占50%,跟世界上另外一个互联网经济很发达的美国比较,在美国标普500指数,同样衡量整个上市公司的光谱里面,互联网的权重不到15%,的显然过高了。
因此,从行业来讲,之后会出现整个全球配置、投资的重置。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把握好节奏、协调政策,避免重新超调,一旦超调影响企业的信心,外商投资的信心,给的内生增长动力,包括的外融资都会带来风险。首先就是监管层在加强监管和呵护市场信心中间取得平衡,并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不会层层加码、过度监管,损害企业的创新和信心。第二政策可以加强沟通、引导,跟市场对话,譬如通过的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企业和市场关注的热点。出台很多轮的政策更讲求协同性,这样可以避免中外之间的信心和文化壁垒造成的壁垒所误读的政策,影响全球对的信心。
我为什么总讲信心,总讲全球资本对的信心,因为现在面临是国内人口老龄化加剧,意味着经济增长里面将来越来越依赖创新,而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的私人企业保持的企业家精神,保持对创新的投入这一块维持信心极为重要。第二为什么说国际资本对的信心重要呢?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会造成的储蓄率明显下降。储蓄率下降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国际资本,过去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银行拿这个钱给国内的企业融资,自给自足,现在储蓄率不断的降,90后、00后不存钱了,会从资本的输出国逐渐变为吸收资本的输入国,在这个过程中稳住全球资本的信心,持续地吸引外资,才能使得迈向高收入经济体,提升生产率,这是重要的助力因素。
最近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一轮监管框架的变化中,逐步在提供更清晰的信号和指引,比如说在差不多三周之前举办的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决策层已经开始说了说关于现代的新阶段,在统筹增长和安全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保护公平竞争,促进资本市场有序发展,但还是非常依赖资本市场和私人企业,这个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以及证监会在教培行业新规之后,资本市场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之后,也与市场参与者及时的交流沟通,同时前面提到的地方的新闻发布会,关于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进一步阐明了不等同于追求同等富裕,仍将追求效率和公平的一些平衡。所以这些都是有利的信号。
下一步还要看到底有哪些迹象会显示本轮监管风暴的树立基本尘埃落定。家知道在新的监管框架下,延着这个规则发展,有信号值得关注:一是新一轮对数据企业开展的数据治理审查,什么时候这个制度完成。第二是完成了之后企业可以赴境外上市,不管去美国还是去香港,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制度。第三是关于现在互联网巨头平台企业,关于外包员工、第三方员工的福利,具体怎么做,要交多少,反垄断的具体解决方案,这些要更清晰化。
这举措后续要明朗化,可能现在还没有结束,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我觉得昨天晚上发布的2021—2025年监管和立法的规划还是非常积极的释放出声音。重点是,希望将来整个新的监管出台更为协调,更为讲究门的协同,同时跟立法的节奏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更讲究对政策的咨询、公共意见的收集,也就是说实际上也在释放出更多的信号:通过过去我们几十年确实监管存在着一些波动的周期,现在我们想改变过去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对新兴行业增强一些前瞻式的监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相对长一点的过渡期,让市场和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整,包括加强统筹规划,最化协同效应,这些是我感觉昨天晚上的文件阐释出来的涵义。
04
未来的投资机遇
最后一分,我会对这一轮经济出现新的监管框架,对全球投资者意味着什么,做一个简短的分析。总的来说,下一步投资还是充满了机遇,为什么?我给家总结了要应对的三D挑战:人口老龄化(Demographics)、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碳中和(Decarbonization),都需要新的投资周期和机遇。
随着人口的老化,经济增长里面来自人口、劳动力的贡献就会越来越小,如果还想维持按照现在提到的到2035年的人均GDP比现在还能翻一番、达到一个中等发达的水平,比如人均要到2万美金(这是正常的中等发达,类似于希腊、葡萄牙等),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年要保持4-5%的GDP增长,对于如此老龄化的经济还要保持这个增速,要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
如何做?我想的几抓手,一是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现在讲的是城市化的2.0,这个2.0是什么意思?主要不再是过去撒胡椒粉的小城市化,而是考虑在都市圈实现城市群的一体化,比如以上海为龙头实现三一市一体化,特别是在打破户籍、养老、医保、公共福利的互认,使得人员、资本的流动更为自由,以及在整个公共设施、包括基建在内的互联互通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跃进。比如在“十四五”规划里,下一步在高铁方面投资的主要目标不再是五横五纵,那些基本上修完了,下一步在这五个优势的都市圈,要实现城市和周边的卫星城之间的快速通勤的高铁,从现在的3000公里上升到6000公里,在这个过程中要辅于,包括过去城市有城市病,有土地的制约、各方面的制约,以后都要待以相应的倾斜和。
第二块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资金上的问题,会逐渐出现不能自给自足,从一个资本的输出国慢慢变成需要资本流入的,这对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全球现在也充满着资金,特别是在发达,包括美联储在内的银行,刺激政策易放难收,全球利率这么低,家在寻找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实施让监管更透明、更可预见,维护好环全球的信心,想进来的资金还很多的。根据我们的估算,如果资本市场,包括债券、股市、外汇,按照目前监管层推出的方案推行下去,未来能吸引2000亿美元的流入,不管是发国债做国内的基建投资,弥补赤字,还是高科技的企业需要融资、IPO,这2000亿美元都可以助力经济增长。这是的国际化。
在这个背景下有城市化、有国际化,比较看好的还是消费,这里我们估算了一下,概到2030年随着刚才提到的各种监管的新框架,实际上要重新平衡资本和劳动者在经济蛋糕分配里面的比例,劳动者的报酬所占的比例有望上升,这个过程对消费还是最有利的,整体的消费市场有望到2030年达到接近13万亿美元,和今天的美国市场差不多。
这里面行业性的机会更明确,有很多行业面临着萎缩,这个赛道会越走越窄,特别是看到一些已经非常成熟的家电、房地产行业。但是也有一些行业是处于变轨之中,本来觉得这个行业渗透率到顶了,但是通过叠加技术的变化,比如汽车变成了电动汽车行业之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就完全不一样,又充满了新的可行性。
最后一些行业是我们最看好的新兴的行业,新兴行业里面有很多跟人口结构、消费结构有关,包含情感的陪伴、老人的照护、以及保险、职业培训的教育,这些是跟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现在家比较重视的投资赛道是针对所谓的3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这些赛道,比如说经常出现的娱乐、游戏以及其他完全针对年轻人层出不穷的网红式的消费体验,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35岁以下人口的数量在未来十年会急剧的萎缩,差不多萎缩6500万左右,即整个人口会下降相当于英国的人口。同样想提升的是55岁以上的相对中老龄人群,这一块是前浪,前浪的人口数量在未来十年增加1.25亿,相当于增加了整个日本的人口,而且从资产、收入上、整个消费的实力上也是前浪更强一点,后浪35岁以下面临着人口数量的萎缩以及整个消费资金占比的萎缩。现在家短期比较看好的层出不穷的热点、网红赛道,未来越走越窄,这是我对一些投资简单的理解。
作者为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