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秋收,同比增长74.6%;截至6月末,夏耘冬藏。几天前,青岛市跨境收付金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备受关注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出炉,惠及涉外企业也突破1万家,成都交出亮眼“成绩单”:2021年上半年,青岛跨境业务规模继续稳居全首位。数据显示,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7亿元,到6月末,同比增长13.1%,青岛市跨境收付金额累计达10871亿元,两年平均增长6.7%,47家银行机构的315家网点开办业务,高于全国、全1.4、0.5个百分点。
随即,惠及10719家涉外企业,7月23日,涉及153个境外和地区,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累计为企业节约各类成本和费用超过100亿元。2009年6月我国启动了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系统回答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动力和支撑等重问题,提出要培育新赛道新动能,为“十四五”成都实现后发超越构筑优势。
全球经济新格下,能否在千帆竞发的时代浪潮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比拼的是眼光、能力与智慧,考验的是信心、韧劲与追求。
2021年初,成都提出7.5%的全年增长目标,这既有跨越台阶的考量,又是积势增强信心的宣言。
半年过去,成都经济高开稳进、好中提质。“半年报”数据,不仅透露出成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也让人看到成都在新赛道上构筑未来新优势的信心与潜力。
三次产业三箭齐发
产业生态圈引领激发经济新动能
6月7日,丰田旗下代表车型亚洲龙在成都成功下线,标志着“成都造”乘用车规模性迈向高端化;同日,全球首辆凡尔赛C5 X量产车下线仪式在成都举行,开启了东风雪铁龙“成都造、全球销”的品牌发展新面。
不仅如此,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两个集群入选工信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鸿富成、成都欧珀等龙头企业产值增长超3倍……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成都三次产业增值分别增长7.0%、11.2%、14.2%,两年平均增长3.5%、6.5%、6.8%,二三产业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0.4、1.9个百分点。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0%、13.9%、24.0%,两年平均增长8.0%、8.9%、7.0%,平均增速分别高于全国1.0、4.5、2.6个百分点。
在高能级产业生态圈的引领带动下,成都三次产业全面恢复。
工业是成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上半年,成都聚焦先进制造业等15个细分领域,深入实施工业稳链补链,开展“送服务、解难题、促”重工业项目专项行动,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升。一个个重项目的实施,带动成都先进制造业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工业行业增长面达89.2%。
同样快速恢复的还有服务业。上半年,成都出台《成都市生产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力发展先进生产务业的意见》,统筹实施“工程”“行动”,开展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动服务业加快恢复。市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成都生产务业营收增长30.9%,其中信息消费、科技服务业分别增长38.9%、34.7%。以市井生活圈和社区美空间为牵引,加快推动生活务业升级,1-5月生活务业营收增长37.2%。
乡村振兴是另一片“经济热土”。上半年,成都农业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实现稳定增长。成都实施“农业+”系列行动,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综合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7.0%、48.0%。
这一系列数据,彰显出成都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所带来的成效。
系列“实验室”“装置”“队”落地
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新赛道
4月16日,数控装备工业智能制造川渝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在成都,将通过研究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川渝地区精密器械加工厂商生产制造能力;5月23日,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揭牌,中心将聚焦川藏铁路运营工程需求,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5月27日下午,重庆市四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开工仪式在川渝同时举行。成都市纳入西(成都)科学城分会场集中开工活动的项目共计11个,项目总投资42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亿元,也是当天4个会场里投资规模最的一个分会场……
上半年,硬核科技的布显示了成都更加注重总量增长和结构调整互促共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赋予成渝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历史使命。
一系列“实验室”“装置”“队”陆续在成都落地,2021年上半年,聚焦新领域新赛道的重项目开工推进,传来高质量发展的讯号。
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的同时,也让市场主体充满活力。
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连续6个月排名全国第二,全市新经济企业突破50万家,新登记新经济企业7.8万家、增长43.9%,新经济营业收入增长保持40%以上。新入库新经济企业724家,其中,独角兽企业7家、行业领军企业13家、准独角兽企业100家、种子企业604家。
截至2021年7月,成都已有9家企业陆续登陆科创板,科创板“成都军团”位居中西第一!
新经济企业蔚然成风,源于成都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源点,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成都高新南区自去年以来陆续吸引了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头企业入驻,“成熟的人才圈、产业圈、生态圈是头企业密集落户这里的重要原因。”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相关负责人说。
以培育新赛手、新赛场为支撑,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布新赛道作为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的关键一招,加快走出一条转型突围、变道超车的城市进阶跃升之路。
“一市两场”跃升门户枢纽能级
通道支撑新优势
放眼成都城南,位于天府道上的—欧洲中心巍然耸立,彰示着一个振奋人心的讯号:成都是离欧洲最近的特城市。
,是成都发展的引擎,也是成都城市跃升的最变量。成都坚持以发展厚植新优势,以国际视野谋划推动国际通道,不断完善平台体系,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构建更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新格。
蒲江工厂的博世电动工具、攀枝花的西红柿、红辣椒以及“成都造”的电子产品、汽车零配件等产品通过搭载中欧班列,得以抵达欧洲。上半年,成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18.6%,高于全、全国1.1、7.6个百分点。
成都开行的国际班列是支撑外贸增长的通道。如今,成都国际班列已累计开行突破1.3万列,在全球供应链中创造着“黄金通道”价值。正如北京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评价,目前成都国际班列服务本地产能占比超70%,这条不沿边、不临海的国际贸易通道,让成都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前沿的角色转变。
更多的通道正在打开。上半年,一系列通道、平台接连落地,厚植成都动力。启动川藏铁路、成自宜和成达万高铁等通道;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双机场引领国际消费、交往中心;国际铁路港经开区获批,成都高新西园、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封关运行,有效促进投资放量、消费回升、外贸增长。
“从国际航线的拓展方面来说,近些年成都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通达全球、衔接高效的网络体系”,成都市口岸物流办杜进有表示,基于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和双机场的资源释放,成都将拓展亚蓉欧航空快线网络。在他看来,“”重要机遇,让成都成为了面向泛欧泛亚的前沿。而成都的航空资源,在中西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着力点是把泛欧泛亚的空中快线网络尽快构建起来。”他表示,这也将成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的优势特色,将通过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空间布等实现快线网络等构建。
此外,成都还将基于“一市两场”优势,进一步强化功能,强化产业集群功能。
以发展厚植新优势,成都正着力建成以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上半年,成都对“”沿线进出口1122.7亿元,增长12.1%;民营企业进出口709.7亿元,增长43.8%;预计外商投资实际到位250亿元。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成、投资消费辐射能力,引领着成都提升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也推动着成都由中心城市向世界城市迈进。
消费场景创新“试验田”
场景营城激发消费新活力
作为环城生态公园的78座桥梁之一,正在施工的成昆线转体桥是锦城绿道100公里全环贯通的控制性关键节点。画完这一笔,绿色成环,133平方公里的环城生态公园,也将“连线成片、串珠成链”,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独一无二的公园城市的先行典范。
环城生态公园,既是新经济落地、新消费实验的场景,也是市民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绿色载体。仅仅是在2021年春节期间,就有近800万市民、游客,走进公园、绿道,感受“身在公园、春暖花开”的多元惬意场景。观花、美食、文创、娱乐、亲子、体育等场景带动春节期间产品销售量达30万件,销售金额超过8000万元,销售金额较2019年春节增长147%。
将目光聚焦于更小的“圈”。随着成都“市井生活圈”的打造,爱情巷、音乐坊、面食街等一批“打卡地”正在兴起,里面有着各式各样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场景。例如,爱情巷通过合理化改造老旧载体,引进打造了精品民宿,还打造了专业剧场,运营文艺戏剧。
场景营城作为示范区的路径创新,旨在通过城市功能在空间载体和个体生命协同交互、多维穿透中的重新定位,赋予社群生活更多文化认同、生活体验、价值创造,全面激发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6.3亿元,同比增长24.0%,两年平均增长7.0%,两年平均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836.4亿元,增长74.8%;商品零售3739.9亿元,增长16.4%。从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看,上半年增长25.3%。16个商品门类中12个门类零售额增速超过10%,8个门类超过20%。
回顾2021上半年,在成都新开的首店业态更为丰富,“场景类”首店增添新消费体验。首发首展首秀共计近50场,首秀主题多为新品首发,首秀品牌多为奢侈品品牌,为城市带来更加丰富的场景体验。成都,已然成为消费场景创新的“试验田”。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开之年,成都坚持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企业市民需求感受作为“第一标尺”,以“幸福美好生活工程”为抓手,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价值依归也鲜明体现在经济数据上。